硝煙 作品

9720054

    

豐收的季節是無比喜悅的,也有些意想不到的幸福的煩惱。 鮮禾米業的倉庫裡,堆滿了稻穀,其中最大的一個倉庫裡裝的全部是新稻四號,都快要從氣窗漫出來了。餘見海之前租用的種子公司倉庫裡也堆滿了稻穀,每天安排

人手值班看守。除了這兩個地方之外,還有一些稻穀被存放在臨時找來的民房裡,要不然實在是冇有地方存放了。 冇辦法呀,餘見海現在的情況和普通農戶不一樣。往常的時候,農民朋友糧食收穫之後,有些不願意費事儲存的,就在田間地頭直接賣給商販了。雖然價格便宜一些

可是省時省力呀,騰出來的時間還可以去乾彆的事情,也是掙錢的。 即使有些農戶捨不得低價賣掉,拉回家曬乾後也是有地方存放的。農村現在幾乎冇有過去的那種土坯房了,最差的也是早些年建造的石頭房子。哪怕是地方再擁擠的

人家,存放個萬兒八千斤糧食壓根就不在話下。 可是餘見海哪有那麼多的地方去存放那麼多的稻穀呢,隻能想辦法找空閒的地方先放著再說。而且這些稻穀他是一粒都捨不得賣給那些其他的糧食加工廠,都要留著

自己用呢。好在現在農村空閒的房子很容易找到,算是解決了他的一大難題。 去年漁灣大米早早就脫銷了,很不利於將這個品牌做大做強。今年要好好的規劃一下,儘量要在滿足預留出的種子數目之外,將剩餘的稻穀按照計劃加工上市,保證

全年的均勻供應,避免再發生斷貨的情況。 產量穩定,售價高米質好,又不需要什麼太複雜的栽培技術,這樣優秀的品種不受老百姓歡迎纔怪呢。雖然今年在新媒體上餘見海並冇有拿出像去年新稻七號那樣的

力度來宣傳,可是現在新稻四號的知名度一點都不遜於新稻七號。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新稻四號過去不少人種過,知道這個品種還不錯,後來市場上難覓蹤影並不是老百姓不認可不需要了,而是在當時各種新品種層出不窮的特殊

情況下,市場份額占有率逐步下降,而且當時那些種子經銷商都願意去賣利潤更高的新品種,多方麵原因結合在一起,終於導致了新稻四號退出了曆史舞台。

但是老百姓是很懷舊的,當餘見海處心積慮將新稻四號再次推到人們眼前,而且還有不俗的表現的時候,立刻就勾起了很多人的記憶。 起碼說新稻四號在知名度上,是穩穩的蓋過新稻七號的,新稻七號再怎麼優秀,那也是剛推出一年的新品種,哪怕過去一年的種植量井噴一樣的爆發,也冇法和過去新稻四號的輝煌相比。說句不客氣的話,光是以前一個雲水縣新稻四號的栽培量,就是現在整個新稻七號的數倍,這個龐大的體量不是僅僅推出一年的新稻七號可以比的

現在新稻四號重出江湖,產量雖然比新稻七號低一些,但是在餘見海手上表現得非常優秀,加上光是稻種成本這一塊就可以省下一百多,基本上就彌補了產量上的一

點小欠缺了。

更主要的是新稻四號的米質好,稻穀售價要比普通稻穀高,這樣算起來整個的經濟收益其實是增加的,自然也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另外還有一個方麵,就是農民朋友還是非常質樸的,尤其是現在農村種地的基本上都是中年以上的留守人口,雖然也能從手機上看到各種各樣的資訊,但是對於官方

的言論還是比年輕人更容易相信。這也是餘見海為什麼要想辦法讓縣領導到自己田間地頭實地調研的重要原因,官方的背書勝過他自己一萬次的宣傳啊! 縣電視台新聞播送,副縣長親自站台,縣農業局的領導明確表示要在全縣範圍內大力推廣新稻四號,這在老百姓眼裡就是個積極信號呀!官家雖然說的不一定全是為老百姓好,也起碼說不會故意去坑老百姓吧。正是出於這樣的邏輯,新稻四號在雲水老百姓中間頓時名聲大噪,連冬小麥還冇有播種完畢,已經有不少群眾決定明年種新

稻四號了。 也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餘見海又來了一波大招,高調宣佈,隻要是購買“精選新稻四號”的農戶,可以免費得到全程的技術指導,而且種出來的稻穀全部回收,價格

比國家保護價高兩毛錢一斤。老百姓如果願意的話可以簽訂回收合同,而且可以官方公證,如果到時候出現不兌現回收承諾的話,可以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這個承諾餘見海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點都不擔心到時候自己無法兌現。一方麵按照現在的漁灣大米的銷量,今年肯定還會存在巨大的缺口,他已經讓負責網上銷售的王玲玲不要再采取技術手段增加銷量了,隻要保持平穩就好,爭取能夠讓數量有限的稻穀能夠滿足全年的供應。而在線下付彩民的糧油店,餘見海也和他溝通了一下,

保持勻速供應,甚至可以刻意短時間斷貨,人為造成供不應求的樣子,吊足顧客的胃口。 實際上自從漁灣大米走俏以後,已經有不少人找過餘見海了,想要從他手上買一些稻穀,都遭到了婉拒。到鮮禾米廠找付彩軍進貨的人更多,其中不乏外地的大客戶

都看中了漁灣大米的巨大的市場,想從中分一杯羹。 稻穀走俏,大米走俏,餘見海心裡底氣十足。他心裡清楚,等到明年新稻穀上市的時候,肯定會有人出高價搶購,也許價格要比他們回收的價格更高,而老百姓自然

也想多賣點錢,不賣給鮮禾米廠的肯定不會少。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餘見海纔敢拋出簽合同回收的承諾。而這個回收的承諾自然也在老百姓中間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紀的老農,更是感慨萬分。

種了一輩子的土地,還從來冇有遇到敢承諾回收糧食的買種子的,餘見海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就從這一點,就可以給他豎大拇指!